台湾的土地面积虽然狭小,上面却也缔造了不少高经济价值的产业,代表台湾人的整体实力并不差;但相比之下,台湾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却迟迟无法提升。一位在美国硅谷工作的台湾工程师,就根据自身经验,指出了台湾在基础上教育的严重不足,传达出台湾人最应该面对的根本问题…
▼这位硅谷工程师陈昭颖从小在台湾长大,没有国外学历,却因缘际会,闯入了硅谷的新创公司历练。在某天跟同事一起去吃饭时,现场坐了一位教小一学生的小学老师。他太太询问对方说:「他们现在在学校学什幺东西啊?」他们心想答案不外乎是语言或数学那类的东西,老师却理所当然地答道: 「沟通与社交啊!」

另外一位美国同事接话说:「沟通与社交是那个阶段最重要的事情了,那时候跟老师建立起来的情感连结 ,我到现在都还记得。」这时候他脑内顿时受到了重击,体会到这句话之中,有着更深的文化意涵。
他举一本几年前读过的书《异数》为例,书中提到了两位天才,一位因为从小环境不好,没有人教他应对进退,儘管天资破表,长大后却在现实社会屡屡遭受挫折,所以最后只好选择隐居乡间,过着孤芳自赏的生活。
相对的,另外一位天才是中产阶级出身,虽然时常违法犯纪,却能够利用绝佳的人际技巧化解危机,受到社会的原谅,进而获得认可与讚赏,平步青云。
▼他指出我们小时候看医生时,大多由父母代为发言,跟医生讨论病情与诊治的方法等等,但在《异数》这本书中,北美中产阶级的教育方法却不是这样。在带孩子看医生前,父母会先替他做心理建设,告诉他医生等等应该会问什幺问题,而他该如何应对与回答。抵达诊所后,医生的主要谈话对象也会是小孩,其次才是父母。

北美的中产阶级随时随地都会教导小孩怎幺跟社会相处,怎幺跟大人对话,所以我们在不同环境下,都可以看到外国人很快地「自然熟」,能一派轻鬆地跟陌生人搭讪聊天。即使是到了一个全是陌生人的场合,他们也能立刻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展现出独立的一面。
对比台湾教育,台湾的小孩反而从小就仰赖父母发言,在面对各种事情时,父母都会站在小孩的前方主导。等到出了社会,才能真正开始练习沟通能力,一切从零起步。
陈昭颖表示,在硬体与代工的时代,只要能证明产品良率高、成本低,就可以获得订单,「但是到了品牌、软体,与服务的时代,考验的是把问题转化为产品的能力;考验的是让概念藉由各种管道,快速传递的能力;考验的是把一盘散沙组合成一支精兵的能力。」他指出以上这三种能力,分别就是产品管理、行销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全都仰赖沟通与社交组成。
以行销管理为例,它跟沟通就有极大关係,「其中一个最难的部分在于精準的表达出你想传达的讯息,你可以花大钱,用各种管道传达出很混乱的产品讯息,对公司整体帮助不大,或是精準的把所有的资源都投资在一致与有效的沟通讯息上面。」
▼沟通与社交的技巧也涉及了团队合作的成功率,单打独斗是无法完成所有事的,但要结合成一个有效率的团队,绝对不只是因为你是创办人,或头衔比较大,而需要运用绝佳的沟通技巧,去传达未来的愿景,才有办法率领团队前进。

他指出,台湾的市场很小,所以势必要往国际化的品牌发展,沟通与社交也会成为一项必须的能力。而且我们沟通的对象不仅限于台湾的同胞,为了在别人的市场成功,必须要精通不同文化国籍的市场沟通与社交。
陈昭颖表示,以在硅谷工作的经验,发现除了从小在当地生长的ABC,长大后才抵达的菁英们,都很难打进这里的主流社会,假日大多还是会跟一帮同来自台湾的朋友混在一起,如果当地台湾人比较少,就可能会和中国人与香港人来往。
这些旅居硅谷的人绝非英语能力不足,但从他们的状况来看,就可以发现连旅居海外的人际关係都如此了,更何况身在台湾的品牌与服务?想要打进海外市场,只能对海外的消费者沟通出自己的价值了。
▼他指出这一切不能全归类于「文化歧视」,事实上,如果你能用他们习惯的方式沟通,外国人们会先约你到酒吧喝酒聊天,然后邀请你到他们的家中,最后把你纳入他们生活圈的一个部分,你会慢慢了解他们的思考逻辑、生活习惯。

台湾人才的硬功夫真的了得,但为了养出国际规模的大型公司,势必要向外走,而沟通与社交也因此成了不可或缺的能力。在下次带孩子看病时,大家也不妨试着让他自己跟医生交流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