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瑞典作家细数「台湾负能量教育带来的伤痕」,家长们可怕的态度已经造成严重社会问题了!

旅居瑞典作家细数「台湾负能量教育带来的伤痕」,家长们可怕的态度已经造成严重社会问题了!

2016年09月06日 Bella    浏览量:

而且这些家长很爱歧视高职生!
在所有教育资源完善的国家中,台湾的学生可说是「世界上最辛苦的学生」之一。从小学到高中,台湾学生每天除了基本的上学听课考试之外,下课后还得到补习班埋头苦唸,早出晚归的作息几乎比爸爸的工作时数还长,为甚幺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那是因为在许多台湾家长心中,依然存在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似乎每个家长心中都有着一道担心孩子「没出息」的恐惧伤疤。


▼但问题是,难道每个小孩都只适合念书,除了念书就没有其他的人生志向选择了吗?在瑞典旅居多年的作家吴媛媛就发现了瑞典和台湾在教育观念上的大不同:

Photo


▼断开「唯有读书高」锁链!

Photo

媛媛的妈妈是名医院基层看护,虽然收入很低但却愿意砸下大笔金钱送她到补习班,唯恐媛媛未来的日子像妈妈一样劳碌辛苦,希望她成为「有出息」的人。但令人讽刺的是,媛媛去年去土耳其度假时,在飞机上认识了一名也在医院当基层看护的瑞典妈妈,闲聊之中得知这名瑞典妈妈每年夏天都会到土耳其度假放鬆,这令媛媛疑惑到为甚幺同样是基层看护,这样的劳工权益妈妈并没有享受得到呢?为甚幺基层看护在台湾就意味着「没出息」、不配享有这样的劳工权益呢?如此扭曲的价值观只能归因在台湾传统的教育与社会问题,而这两个问题也正环环相扣着。
先谈教育好了,台湾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过度以学术表现和学历来判定一个人的价值,导致对不适合学术专业、不在行考试、甚至没有考试运的孩子们被盖上失败者的标籤。传统的台湾家长相信把书读好未来才有资格过好生活,并常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警示情节来恐吓孩子,在这种偏执的「社会正义」下成长的孩子,往往却在父母的要求下牺牲了自己想要的人生。一昧追求学历的家长纷纷把孩子推进大学,哪怕孩子还没找到志趣方向,但只要四年后能拿到人手一张的大学文凭就称得上教育成功,这种盲目跟从的大学潮流造成了台湾技职教育的边缘化。
以媛媛先生的弟弟为例,他高中时期只对画画有兴趣,辍学后申请到了政府的文化辅助,出版了一本插画集,但后来插画的收入越来越少,他返回承认学校补修高中学分,在全国会考中以不错的成绩进入了隆德大学法律系。在法律系唸了一年后觉得不太适应,又收拾行李穷游世界半年,目前正在申请製作假牙的技职课程。如此转折的人生在台湾家长眼里会怎幺看待呢?媛媛的公公婆婆却是一次又一次地给他祝福的拥抱,要他在这些转折中好好体验人生。这种台湾家长少有的开明态度,只是因为他们对人生的「出息」这回事有没有深层的执着和恐惧罢了。而这个教育观念的差异,媛媛认为是社会体系中的劳动条件和环境出了问题。


▼一般社会中,基层劳工的可替代性相对较高,所以基层劳工工往往必须强势,才能妥善保障每一位劳工的权益。

Photo

在瑞典,基层劳工的薪水也许没有白领阶级的高,但生活条件和乐趣并不比中产阶级差。媛媛每次去阿尔卑斯山滑雪、去地中海度假时,同行的旅客除了有医生、主管、工程师之外,也会有工厂工人、建筑工人、卡车司机等等;到了目的地后,有人是五星级饭店的专车接送、有人搭乘大众交通工具前往平价饭店,但其中的共同点是,每年四个星期的假期和悠闲生活的权力是大家平等享有的。基层劳工必须享有尊严和良好的生活条件,才能降低社会大众对高学历、高薪水工作的执着、减轻许多学子的升学压力。这样的说法并不是鼓励台湾的孩子不需要上进,而是上进的动力不应该是出于对未来工作不被尊重、生活条件不稳定的恐惧。


▼什幺是「阶级流动」?

Photo

经过几次的社会运动,台湾舆论逐渐重视到「阶级流动」的重要性,以抗议权贵複製阶级的现象。但大部分人对阶级流动的了解似乎只有由下往上的单方面流动,而这种新的认知理念是否和「平等」的意义背道而驰了呢?真的让人如愿由下往上晋升前排后,还会有多少人秉持着从前平等的理念呢?最后,阶级流动四个字沦为口号,也让大家看清其实我们生气的对象向来都只是那些身处高层阶级的人,而不是不公义的游戏规则。
认识了瑞典社会的自由后,媛媛发现真正落实阶级流动的国家并不是在鼓励「往上攀升」的理念,而是致力让每个阶层都能得到平等的尊严和选择的自由。媛媛从身边的瑞典家庭中看见,即使是高学历、高收入的中产阶级父母,也不会阻止孩子自由地选择就读技职学校,或是在大学甚至研究所毕业后选择基层劳动的工作,因为他们相信无论孩子未来从事甚幺工作,都能受到尊重、过着不错的生活,即便是未来孙子想当医生律师,也不会受到任何外界的阻碍。当社会大众有这种「平流」的认知,社会才能真正永续地「阶级流动」。
刚来到瑞典时,媛媛在成人学校进修瑞典语,那里除了是让社会人士重新修的高中学分的地方,也是许多移民学习瑞典语和融入瑞典社会的好地方。但由于这类学校的师资需求非常不稳定,再加上教师工会没有强势的争取权益,导致老师们的薪资都不高。某次瑞典语老师请同学们分享未来的就业计画,有人想从事建筑、有人想从事园艺…老师听完后轻鬆地自嘲:「看来以后你们都会比我有钱呢!」大家都为老师的薪水比别人低而感到不公平,老师却回覆:「我确实觉得成人学校的薪资待遇需要改善,但那是我们自己要去争取的,和其他职业薪水多高没有关系,他们能争取到那样的薪资,也就表示他们拥有那样的价值。」
媛媛相信,改善各阶层劳工的工作条件和权益,就是把台湾学子从「唯有读书高」魔咒中解放出来的关键。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工会站出来替该行业的劳工们争取应得的权益,华航事件的成功更让社会大众意识到劳工权益的重要性。乍看之下劳工权益和教改没什幺太大的关联,但如果不先翻转社会,想打破学历成绩的教育迷思永远只会是空谈一场。你也认同媛媛的看法吗?那就赶快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看到这

相关阅读